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早稻会成为下一个炒作对象吗?
发布时间 : 2010-09-08 09:31
来源 : 华南粮食信息
浏览次数 : 26253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自今年三月以来,国内主要粮食品种都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直到7月初在国家的有力调控下才恢复理性。整个上半年,原粮价格涨幅普遍达到10%,个别品种甚至达到20%。若按各品种价格运行的最高位时段计算,涨幅更为惊人,其中粳稻收购价同比上涨了24%,玉米收购价上涨了26%,小麦收购价上涨9%。从粳稻到玉米再到最近期的小麦,谁会是下一个延续上涨步伐的品种?

 

新作早稻即将上市之际,早稻上涨的呼声最高,市场普遍预期价格将高开高走,甚至有人预言收购均价会突破1/斤。然而从早稻上市将近一个月的走势看来,虽然开称价高于托市价,但却远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水平,主产区原粮收购价大部分在0.94-0.96/斤的区间波动,较去年同期相比涨幅仅为4.7%;成品粮价格走势也相对稳定,进入7月以来,珠三角早籼米报价维持在1.38/斤,尚未显露飙涨的势头。市场购销较为清淡,并没有出现早前粳稻、玉米和小麦那样的火爆行情,总体平稳运行。据交易中心调研小组反馈信息,湖南省今年早稻市场收购气氛平和,受08年高位套牢经验教训和小麦前期追高回落承受风险的阻吓,加工企业目前主要采取以销定购的策略,对后市行情大多持谨慎观望态度。

 

对比同样有很强“政策市”特征的小麦市场,今年的早稻市场其实也并不缺少炒作题材。实际上,两市场的基本面和消息面情况较为相似,今年小麦和早稻产区遭遇灾害,市场对产量都存在较大的忧虑,天气因素推高价格预期;加上种植成本总体上涨,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为价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两品种走势却大不相同。早稻一上市就显现出上行动能不足的疲态,新麦则走出了一波大牛市,掀起了一股全社会都关注的“抢购风”。

 

为什么早稻能甘于寂寞没有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呢?关键原因在于大规模的产业资本基本没有介入早稻市场。目前粮食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并且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已经启动。以小麦市场为例,国内现有小麦年处理能力已达4亿吨,全年小麦消耗量在115亿吨左右,除去用于饲料和种子的小麦,实际用于加工面粉的小麦不足1亿吨。也就是说目前我国面粉加工行业平均的设备开机率不会超过25%。江苏、河南等小麦主产区近年粮食的外运数量大减,许多新增的产能就地消化了原粮,如益海嘉里等大型加工厂的落户,使得主产区有变产销平衡区的趋势。

 

本轮粮食行业的产能扩张有个新特点,那就是大资本的进入。产能过剩致使中间需求膨胀而推高了原粮收购价格,而大资本的进入则加剧了产能过剩对粮价的助推作用,主要通过资金的炒作和产业资本的运作实现。相比其他品种,早稻主要用作储备,深加工用途不多,产业链较短,没有大资本进驻。由于缺乏大资本的青睐,早稻的金融化特征不明显,难以形成背离供需关系的炒作。早稻、小麦属于有较强政策性特征的品种,且行业利润率较低,游资进入面临着很高的风险。而反观大豆、玉米品种,其价格的波动有着深刻的资金炒作痕迹。上半年玉米价格的飙涨,大型粮企的囤积和市场炒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缺少大资本的产业运作使得早稻收购价格不具有易涨难跌的“刚性”。在产能过剩的行业背景下,由于加工企业对粮源竞争过度,中间需求膨胀导致收购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大资本的存在使价格出现“刚性”居高不下,加剧了这种紧张的供求关系。原本在市场的自动调节下,收购市场供不应求必然导致部分企业主动退出竞争从而使价格下降,但由于大资本维持生产、客户持续性的需求比小资本高得多,且其综合实力较强,因此可以承受成本的短期波动,推高并维持了收购价格的上涨。今年我们在小麦收购市场看到了中粮、华粮、益海嘉里等国内外大粮商忙碌的身影,为保证粮源,其他企业不惜提高收购价以取得竞争优势。而当小资本面对持续上涨的成本,又无法向消费市场传递成本压力之时,企业只能放弃生产,无力在高价下仍维持大量收购。中小企业生产的这种灵活性和高价格弹性制约了早稻收购价过度上涨。早在新稻上市之前,我们便预测今年早稻价格将在略高于收购价水平之上稳定运行,难以出现大幅的上涨。这是以早稻处于宽松的供需格局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行业特点为研判基础的。早稻后市预测仍以稳为主,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有小幅走高空间,但由于缺乏大资本的关注,难以出现背离供需关系的价格异动。

 

对于大资本进入粮食行业,尤其外资大粮商的纷纷在中国上马大项目,建设新厂房,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色。实质上让人担忧的是资本的炒作,而非运作,正常的产业资本运作反而对粮食行业的升级大有裨益。一方面,资本的炒作使农产品金融化,极大地加剧了价格的异动。要规范资本的炒作行为,信息透明和有效流通最为关键。回顾上半年农产品的大牛行情,许多炒作都基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如玉米,对于去年减产的幅度是多少市场一直处于猜测当中,有消息传出减产数量达1500万吨,占总产的近1/10,而相关部门却到5月底才正式公布减产信息,实际仅为280万吨,不足2%,完全可以通过库存来调节,但此时国内玉米价格已屡创历史新高了。针对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立一个全国性公共粮食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各个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大宗粮食进场竞价交易方式,提升价格发现、信息提供的功能,着力构建区域性的粮食信息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层面的信息系统。

 

另一方面大资本的运作有利于产业重组。大企业的出现倒逼中小企业进行改革,改变“散、小、乱、差”的局面。随着粮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和民间大资本开始进入市场。最早开放的大豆市场目前形成了以益海嘉里等代表的国际资本,以中粮、华粮、中纺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以及以广州植之元等为代表的民间资本三足鼎立之势,这种布局不失为一个新尝试。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承办单位: 罗定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粤ICP备09004295号    网站标识码:4453810038    公安备案: 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