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号称百年一遇的暴雪席卷我国中北部多个省份,湖北、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等地区相继告急,当地交通瘫痪、生活设施受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不仅北方同胞受到雪灾的困扰,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方人民也因农产品价格的连日上涨而真切地感受到雨雪带来的阵阵寒意。据农业部监测,自发生雪灾以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连日上升,截至
销区粮食价格为何比产区波动幅度更大?我们认为这与销区粮食库存相对薄弱高度相关。这次雪灾的袭击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粮食安全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总量安全,也包括结构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流通安全,只强调一方面的安全是危险的。实际上我国在粮食供给总量上是充足的,前不久,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总结会议上表示,以2009年3月末为时点,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库存4508亿斤,这说明我国粮食库存是充裕的、质量是过关的。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粮食供给总量的充足不能掩盖其在供给结构上的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产销区库存分布的不平衡。眼看就要迎来连续6年的粮食丰收了,全国库存消费比近几年都保持在40%左右的高位,而销区库消比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因此抗击风险能力较弱,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粮食生产和消费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近年来,粮食生产逐渐向主产区集中,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则逐渐加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粮食供求的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以广东为例,其粮食自主率不足40%,60%以上的粮食需求只能通过外省调入或进口来满足。本来,在全国一盘棋的视角下,不同省份根据自身的经济、地理条件发展不同的产业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有一个前提,便是资源是可以充分流动的,意味着粮食流通体系必须是畅顺的。可这一点恰恰是我国粮食市场建设的软肋。在现行情况下,由于产销区之间的运距很大,运输时间过长,使得销区粮食供应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如粮食从东北产区运往南方销区通常需要20-30天时间。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那么销区对粮食的饥渴便难以通过北方产区这口“远水”来解救了。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使得销区粮食供应的脆弱性和易波动性问题更加突出。
销区粮食供应短缺,即使是短暂的供给紧缺,也容易造成粮价的过度波动,继而在全国范围引发联动,其效应不可小觑。销区价格因短暂的供应短缺而上涨,这等于向产区农户传递了市场供不应求的信息,在粮食卖跌不卖涨的惯性心理支配下,农户很可能会惜售,这样进一步加剧了销区的供应压力,粮价也因供求关系更趋紧而出现新一轮的上涨,产区粮价受销区影响而上涨,从而波动到全国范围。可事实上,我国粮食总体供给是充足的,当灾害消退之后,市场回归理性,农户手中惜售的粮食显得越发过剩,由灾情而带来的粮价上涨预期骤然消失,导致部分资金紧缺的农户只能以低价抛售余粮。不但如此,非正式时期下销区粮食的过度波动还降低了社会的整体福利。一方面,销区广大消费者因价格飞涨而不得不增加食品支出,减少了可支配收入。虽然销区总体上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恩格尔系数较低,大部分消费者可以承受价格的短暂上扬,但部分低收入者仍难以为继。而与此同时,消费者利益的受损却未能为生产者带来相应幅度的利益增加。我们看到,尽管产区粮食收购价也会有所提高,但上涨幅度远小于销区价格的上升,这是因为在受灾的时候,运输成本--而非粮食收购成本的增加才是销区粮价大幅上扬的主要原因。我们来对比一组数据,目前玉米产区磅秤收购价环比上涨了26.9元/吨,南方销区玉米港口报价普遍上涨70元以上,局部地区甚至达100元,经过中间流通环节,产区价格的上涨幅度被放大了,这其中的大部分涨幅可归结为运输成本的上升。由于雪灾的发生,这部分成本的上涨主要用于克服恶劣天气和运力紧张等问题而产生的额外支出,它并没有为社会任何一个部门带来相应的利润,而是被灾害所吞没,可算作是整个社会福利的一种减少。我们决不能把特殊时期粮价的上涨等同于正常时期粮价水平提高带来的农民增收效应。
要消除销区粮价过度波动为社会带来的负效应,有效控制销区粮价向全国范围传导,关键是要合理配置全国粮食储备,增加销区粮食库消比。我们知道,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若能对资源的配置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也可引发质变。在这个问题的应对上,国家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称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各省(区、市)储备数量按“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由国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并做好与中央储备的衔接。同时,优化储备布局,逐步调整中央储备粮油地区布局,重点向主销区、西部缺粮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充分利用重要物流节点、粮食集散地,增强对大中城市粮食供应的保障能力;健全中央储备粮吞吐轮换机制,建立销区地方储备粮轮换与产区粮食收购紧密衔接的工作机制。这些政策都体现了国家对销区粮食安全的重视。这其中,“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为各省(区、市)科学核算储备规模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底全省粮食总消费人口在1.1亿以上人,按照当前我国人均粮食年消费量380公斤计算,广东省全年粮食需求超过4000万吨,根据《规划》销区应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我省需保有2000万吨以上的粮食储备,现行储备明显不足。同时,“6个月的销量”也进一步提出了储备规模要具动态性和前瞻性。
把产区的临储粮食按照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库存规模提前运到销区,既能解决主产区仓容不足的问题,又避免了主销区因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而供应不足的局面。在粮食产需总体平衡的前提下,要稳定全国粮食市场,减少非正常波动,关键在销区市场的稳定,销区稳则全国稳。而稳定销区市场的关键在于提高销区粮食储备量,目前粳稻、玉米等临储跨省移库到销区正是这个思路的一种体现。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粮食移库的政策力度,使粮食产、销区的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以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