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旱情难以带动粮价整体持续上涨
发布时间 : 2009-09-04 16:45
来源 : 华南粮网
浏览次数 : 2561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近期北方和南方的旱情,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7月下旬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五省(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部分地区基本无有效降水,同时持续高温天气,造成土壤失墒加快,加上农作物生长发育需水量逐步增加,这些地区农业旱情迅速发展。8月以来,南方的湖南、湖北等省部分地区又持续高温少雨,也出现旱情。这两个地带恰恰是中国秋粮生产最为集中的地方(北方的玉米和粳稻,南方的中晚籼稻),由于秋粮是国内粮食生产的大头(占比近80%),基于对秋粮减产的担忧,期货市场率先进行了反映,早籼稻和玉米期货价格近期应声而涨。

今年年初,小麦价格也曾由于“50年一遇”旱情的炒作,短期内快速上涨,但是由于旱情的及时缓解,小麦价格很快又平稳下来。因此,此次旱情能对市场造成多大的影响,关键要看旱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抗旱措施得力与否。年初的小麦旱情曾被媒体爆炒,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今年小麦减产是肯定的了,预期减产2成的亦大有人在。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小麦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

对于此次旱情,农业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认为“虽然干旱对部分地区的秋粮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总的看,如果后期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全国秋粮仍有望获得较好收成。”他的理由有三点:

    一是秋粮生产基础较好。由于今年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实施了粮食临时收储措施,粮食市场价格基本平稳,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秋粮面积比去年较大幅度增加。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全国秋粮面积超过11.3亿亩,比上年增加130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增加较多。同时,今年秋粮播种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足,土壤墒情较好,加之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秋粮作物播种质量较高,前期长势总体较好。

    二是农业抗旱措施有力。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旱情,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农业部加强灾情调度,强化技术指导,先后派出1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帮助、指导旱区落实抗旱措施。旱区各级农业部门大力推进科学抗旱,对具有水浇条件的田块,充分发挥农机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浇灌面积,做到能保必保,应浇尽浇;对不具备水浇条件的田块,通过采取中耕划锄、喷施叶面肥、追施尿素等措施,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对雨后旱情缓解的田块,及时加强田间管理,搞好水肥调控,促进恢复生长,确保秋粮安全成熟。

三是非旱区生产形势较好。今年东北地区粮食面积增幅较大,特别是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面积增加较多,非旱区粮食作物长势良好。目前西南地区80%的春玉米、30%的水稻已经收获,增产态势较为明显;黄淮海夏玉米区、长江流域中晚稻区和西北地区粮食面积增加,长势普遍较好。

对此,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室高工毛留喜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虽然干旱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但由于2009年秋粮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290万亩,达到11.26亿亩,这可能弥补旱灾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据毛留喜估计,2009年秋粮产量有望与2008年持平。干旱对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不大。

从政府官员及专家的发言表态,可以看出,旱情在掌握之中。这与年初的旱情政府上下如临大敌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国家史无前例地启动了一级抗旱应急响应,温家宝总理还亲赴河南田间指挥抗旱。

因此,就目前而言,旱情仅仅是市场的一个炒作题材,下半年的粮价仍以平稳运行为主基调。在这里,我们对影响粮价的一些基本因素(成本、供求、国际市场、政策等)进行简要分析。

从种粮的成本看,种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电、油等的价格都会对粮价形成影响。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原油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再加上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农资价格还有所下降。农民种粮成本总体保持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的。

从供求关系看,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但此类需求的增加应该是渐进的,不会出现骤然放大的情况,加上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足,因此,需求的增加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

从全球市场看,由于全球粮食库存的大幅回升(据USDA 8月份的最新估计,2009/10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将达1.836亿吨,同比上升8.3%,这是2002/03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玉米库存也将保持1.415亿吨的高位),国际粮食供需形势大为缓和,2009年全球小麦、玉米价格继续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跌态势。目前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高于国际价格,因此国内粮价继续上涨缺乏全球支持。

从政策面看,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此外,在粮食调控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中,政府运用市场手段调控粮价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这都为粮价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从长远来看,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还要付出很多努力,其中维持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是最重要的,为此,政府已出台了增加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规划。而要保证粮食不断增产,就要让农民种粮有赚头。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会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农民得到实惠。

但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不会导致粮价水平的显著上涨。这是因为,国家会根据粮食市场供求状况,适时吞吐粮食,来保证市场价格的平稳运行。在去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时,国家有关部门在继续安排政策性粮食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的基础上,适时增加了投放数量,合理确定销售底价,有效防止了国内市场粮价的过度上涨,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为稳定市场粮价,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在部分主产区及时实施了临时收储等政策措施。今年国家在主产区继续执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较大幅度提高了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保持国内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对维护国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充满信心。

在目前我国粮食的购销体制下,政策是决定粮价的最主要因素。政府既要关注专家们关注的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也要关注农民们关注的种粮划不划算的问题。这就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价格区间,就像股票市场中的运行通道。而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会尽量收窄这一价格区间。

再者,从粮食的基本属性看,粮食的主要功能毕竟还是满足人们吃饭的需求,因此,不考虑大规模投机的影响,粮价的走势应该是基本平稳的。

由此可见,粮价的稳定运行将是下半年市场的主旋律。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承办单位: 罗定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罗定市粮食储备管理中心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粤ICP备09004295号    网站标识码:4453810038    公安备案: 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